得益于政策推动与技术发展的双重助力,以及作为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疗等多个行业底层加速器的关键作用,材料领域正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新风口。



我国高度重视新材料的发展

近年各地政策一览(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推进未来材料产业发展。具体方向包括: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创新应用。


2024年10月,国家工信部等三部门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计划方案提及,到2027年,材料领域数据资料聚集水平、商品流通生命力明显提高。构建产生“1+N”新型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管理体系(1个原材料云数据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料连接点)。探索形成公益型服务引领、市场化运营为主体的平稳经营模式。建立30个以上数据网络资源连接点、30项以上原材料大数据挖掘软件信息专用工具、20种以上典型性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到2035年,新型材料云数据中心管理体系全面建设并高效运行。实现全国材料领域数据库的聚集、解决设计和开发,数据量级进到国际性第一梯队;持续提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云计算技术产品与服务,产生数据驱动材料创新发展趋势方式;创建合作共赢、良性发展的运作模式,产生规模化的可持续运营水平。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其中,涉及材料的内容包括:


  •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时空信息、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新兴产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新材料产业的具体政策和发展规划。


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围绕融合创新源头攻关、新材料数据设施构筑、智能实验室建设、新业态培育和创新生态提升5个方面,凝练形成了18项具体任务。该计划提出,到2027年,北京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新材料研发服务业态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地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


上海发布了《上海市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聚力建设纤维、膜、生物制造三大创新高地,培育壮大复合材料、催化新材料、电子化学品、高温超导、石墨烯五大产业集群,打造深度赋能的材料智能引擎,建设“3+5+1”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到2027年,上海的三大创新高地和五大产业集群占新材料产值的比重达到90%,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高地。


广东发布了《广东省发展先进材料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将形成一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8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475亿元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迈入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行列。


湖北在2023年出台了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从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方向发力。具体内容包括:


  • 关键战略材料攻坚。重点布局光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三大领域,发挥材料领域对湖北五大优势产业“卡脖子”环节攻关的助推作用,增强产业链协同性,推动产业链贯通,加速我省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

  • 先进基础材料筑基。重点布局精细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领域,面向市场、面向全球提质扩量。

  • 前沿新材料领航。瞄准新材料未来发展赛道,加快我省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石墨及石墨基材料、3D打印材料及高熵合金材料等发展步伐,在室温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液态金属、气凝胶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等方向实现研发布局,打造全国前沿新材料应用示范场景高地。


重庆先进材料产业目前已形成“4+4+N”的发展架构。其中,第一个“4”是指四大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包括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绿色建材;第二个“4”指四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包括新能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和储能材料;“N”则是指气凝胶材料、石墨烯材料、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


安徽则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基地)“双轮驱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体系,为全省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国在材料领域的战略部署


不仅中国,全球各国也在积极布局材料科学领域,试图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在全球新材料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美国自2011年启动“材料基因组计划(MGI)”,欧盟于2014年推出“地平线2020”项目,日本也将材料智能化研发作为高技术发展的核心方向。


美国白宫近期发布的《美国AI行动计划》提出了多项与材料科学相关的战略部署,比如“支持AI和机器人技术推动制造业创新”,将推动制造机器人等场景的工艺创新和材料研发;“恢复美国半导体制造”,涉及到AI优化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工艺等。



为何材料如此重要?


我们每天使用的几乎所有物品,从智能手机的微小芯片到载人升空的火箭外壳,其性能和功能都由其所使用的材料决定。

材料科学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底层基石。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往往都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材料的革新直接推动了多个关键行业的进步,例如:


  • 能源与交通:当我们在谈论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电池的电极材料;当我们探讨航空航天的轻量化时,我们关注的是轻质高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能源存储的效率和交通工具的能耗。

  • 信息技术:半导体材料,尤其是高纯度单晶硅,是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世界的基石。芯片性能的提升,本质上就是对半导体材料物理极限的不断挑战。同时,超低损耗的光纤材料使得全球数据传输成为可能。

  • 生物医疗:生物医用材料的进步为人类健康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从人造关节、牙科填充物到心脏支架,这些材料必须具备卓越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耐久性,以确保在人体内的安全和有效。

  • 建筑与制造:高性能混凝土、合金钢和新型聚合材料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建造更高、更稳固的摩天大楼和桥梁,制造出更精密、更耐用的工业设备。


AI、超算如何赋能材料领域?


以材料研发为例,传统的材料研发是一个耗时、高成本的“试错”过程,科学家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探索新材料的性能。然而,通过将材料与人工智能、超算结合,可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模式。


超算提供强大的“虚拟实验室”:超级计算机拥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模拟原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这使得科学家无需进行昂贵的物理实验,就能在虚拟环境中预测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和行为。例如,超算可以模拟一种合金在极端高温下的表现,或者计算出一种新电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这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让科学家能够从数百万种可能性中,迅速筛选出最有前景的材料配方。


AI提供高效的“智慧大脑”:AI,特别是机器学习技术,能够分析海量的材料数据,包括已有的实验数据、文献资料和超算模拟结果,从而识别出人类难以察觉的模式和规律。基于这些洞察,AI可以:


  • 加速新材料设计:AI可以根据我们设定的性能目标(如轻、硬、导电性强),自动生成可能的分子结构或材料配方,比人类专家更快地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 优化材料制备工艺:AI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找到最佳的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和时间),以确保材料性能达到最优。

  • 预测材料性能: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科学家可以输入材料的成分和结构信息,AI便能快速准确地预测其强度、导电性、热稳定性等关键性能,避免了耗时的物理实验。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材料科学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未来,“材料+AI”、“材料+超算”等新模式将加速各领域技术突破,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