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算及超算中心的建设中,机柜的“上架率”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心的利用率。目前,从算力需求侧来说,跨区域算力的需求并未得到充分调动。从算力供给侧来说,西部地区的许多机柜尚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由此来看,为了快速提升智算及超算中心的运营效率,需要着重解决机柜“上架率”以及算力供需难匹配的问题。


日前,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并落户光谷。作为华中地区首个城市级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将统筹武汉全市乃至中部地区算力资源,建立算力资源供应池和算力需求单位信息库,打通算力供应链。据了解,该平台已经接入算力供方品牌14个,上架通算资源92万核,超算资源86P(1P=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智算资源4226P。


2024年2月,武汉印发《武汉市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及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市算力规模达到5EFLOPS,建立多元算力协同体系,打造“通用+智能+超算”多元算力供给体系,适度超前布局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引导边缘计算中心“云边端”一体化布局,建设普惠型城市算力公共服务平台等。


该平台的上线能够更大程度地降低算力交易的成本和门槛,提升算力服务的效率和能力。此外,通过提供供给方“一键发布”、需求方“一键匹配”、运营方“一网统览”、政府部门“一站统管”等服务,可以实现算力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促进算力资源的共享和流通。


打造算力聚集高地


目前,武汉在算力布局上处于全国领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共同构成全国首个集人工智能和超算为一体的多样化云服务算力集群。其中,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获批成为华中地区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


今年以来,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的基础上,又有多座智算中心在武汉建成或正式投用,如武昌智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武汉)、中国电信中部智算中心以及网安基地智算中心等。此外,中国电子云可信智算中心也预计在今年正式投入运营。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武汉市仅有1个智算中心,算力200P。而截至目前,各大企业在武汉建设的智算中心的算力规模已突破2000P。


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布局,可以看出,武汉将在国产AI算力中扮演重要角色。从产业链角度看,武汉已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聚集了科大讯飞、中科通达等特色鲜明的优质企业400余家,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机器视觉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而不断增加的智算中心及超算中心将为武汉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普惠充足的算力支撑。


努力成为国家算力网络的中部枢纽


今年5月,湖北印发《湖北算网协同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基本建成以武汉、宜昌、襄阳为核心的三大区域算力圈,努力打造成国家算力网络的中部枢纽。武汉、襄阳、宜昌三大算力圈内部署400G光纤高速传输系统,省内到国家八大算力枢纽方向适时部署800G骨干传输系统,各级网络节点间光层建立“一跳直达”链路,全省打造“1-5-7-10”通信时延圈,主要城市内算力通信时延小于1毫秒,全省新型数据中心互联单向时延小于5毫秒,与长江经济带中部数据中心互联单向网络时延小于7毫秒,与国家八大算力枢纽互联单向时延小于10毫秒。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不仅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也具有显著优势,对周边省份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得到了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正如武汉的区位优势和经济辐射作用,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也致力于打造立足武汉、覆盖华中、辐射全国的一体化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武汉数据集团负责该平台的专业化团队建设和市场化运营,计划在5年内实现高性能算力资源规模达到10000P,平台入驻大模型企业50家,为1000家企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赋能生态企业50000家,形成中部地区算力产业生态聚集高地。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以及国家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的推进,非国家枢纽节点地区参与热情高涨。武汉作为非国家枢纽重要节点城市,通过在算力网络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布局,正在积极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为促进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成为国家算力网络的中部枢纽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点赞(0)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